為推廣關愛文化,港鐵各車廂內均設有優先座,鼓勵乘客讓座予孕婦、老人、傷殘等有需要人士。不過《蘋果》記者陪同腹大便便的孕婦沿港鐵觀塘綫進行測試,結果發現少於一半人會主動讓座。有「霸佔」優先座的中學生、壯男及玩電話的低頭族,對站在面前的「大肚婆」視若無睹,有男子更離譜到與孕婦爭位坐。
學者指港人逐漸遺忘讓座是傳統美德,年輕一代較自我中心、怕尷尬、怕俾人笑而不肯讓座。
懷孕七個月的80後「大肚婆」Anna,早前因為港鐵車廂讓座問題在網上討論區留言。前日下午3時,《蘋果》記者陪同她在港鐵觀塘綫進行測試,2小時內搭了8趟車,在這8次測試中,僅得3人讓座,讓座的全是中年女子,當中兩人讓出的是車廂內的優先座。
下午近4時,Anna在太子站上車,見車廂有一空位,正當Anna準備坐下時,一名40餘歲男子火速「截糊」坐下,然後裝作若無其事,似見不到有孕婦站在眼前。當時,坐在該男子旁優先座的一名中年婦,多次煞有介事看着Anna鼓起的肚,卻沒有半點讓座意欲。結果Anna由太子站到樂富站,待乘客下車才有位坐。
來到觀塘站測試,當Anna走入車廂,一名坐在優先座的中年男子突然半起身,記者以為他主動讓座,但原來該男士只是緊張看車廂電視播放的足球賽事畫面,半蹲半坐,屁股不捨得離開座位、視線盯着電視屏幕,直至九龍灣站,匆匆落車。Anna感嘆,「初時以為佢主動讓座,但原來係睇電視,仲要得兩個站就落車都唔肯讓」。
下午5時接近繁忙時間,Anna在九龍灣站上車,車廂內逼滿下班、放學的乘客,車廂兩邊座位全部坐滿,其中兩名中學男生坐在優先座,和對面位的女同學互相嬉笑:「如果你係跛,我咪讓座畀你囉。」雖然Anna挺着肚子站在他們面前,惟學生哥卻無視這位孕婦,還大玩「換位」,當女生與坐在優先座的男同學對調時,另一人即眼明手快地以文件夾霸佔座位。正當學生投入嬉戲時,一名坐在普通座位的女子看不過眼,起身讓座予Anna。
對於有需要人士的無助,年輕一代視而不見。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,現時青少年較自我中心,又怕尷尬,認為自己不讓別人也會讓座的心態,認為是本港讓座文化的退步。「佢哋情願扮打電話、睇手機,都唔願照顧當前有需要的人;港鐵或有關機構應大力宣傳,否則會被內地青年或其他地方市民的人文素質追上」。
中文大學副校長兼教育心理學教授侯傑泰認為,讓座是禮貌的一種,亦代表當地的文化,只是漸漸被遺忘。他建議本港應由小朋友德育科開始教授禮貌,如不可在車廂大聲講手提電話等,家長亦應以身作則。
港鐵表示,由2009年起,在各綫列車加設優先座,旨在提高乘客讓座意識。港鐵知悉本報測試結果後,指考慮未來會加強宣傳禮讓文化,希望乘客無論是否在優先座,也會讓座予有需要的人士。
80後大肚婆Anna經營時裝店生意,每周至少搭港鐵三次,最常搭觀塘綫,由觀塘往旺角、牛頭角等地。現已懷孕七個月,但她表示自懷孕以來,在港鐵車廂內只有三位乘客曾讓座給她。她慨嘆港人讓座意識不及台灣人,測試結果可悲,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。
Anna丈夫是台灣人,台灣「捷運」均設有博愛座,即港鐵的優先座,她指台灣的博愛座,年輕人是不會坐的,若坐了會被人責罵。無奈「港女」Anna生活在香港,就幾乎無人讓座。「懷孕五個月時,試過由牛頭角企到佐敦都冇得坐,後來企到腳痛,我先生問一個熱褲少女可否讓座,但佢望我個肚一眼,繼續玩電話唔肯讓」。
Anna曾因讓座問題,在討論區貼文,引來大批懷孕媽媽回應。
「佢哋都話不論坐巴士、西鐵、長途或短途都冇人讓,有人更喺討論區話,有個懷胎4至5個月的孕婦喺車上見到冇人讓座畀一個8個月大孕婦,結果自己起身,變成『細肚』讓『大肚』坐,好可悲」。她觀察到中年婦女或年輕爸爸最願讓座,反而一些年輕人則無此意識。
是次港鐵車廂內優先座讓座測試過程中,本港女性似乎較男性更有風度,起身讓座予孕婦的全是女性。
有專家解釋,可能女性對孕婦較敏感,或多或少會感同身受。
「生過仔嘅女性見到大肚婆,好自然會有同理心,會諗番起自己陀仔有幾辛苦,好易腳痛同唔企得,未生過嘅又會諗第時自己都會生,所以通常都會讓位」。
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黃成榮表示,男性即使部份有做爸爸的經驗,但始終不會有第一身懷孕感受,「唔知大肚婆之苦」,有些教育及文化水平較低的男性,公民意識薄弱,甚至有大男人心態,「覺得自己養妻活兒已經盡晒責任,唔會再關心社會上有需要人士」。
除了男女讓座文化大不同,在是次測試中,90後年輕人亦普遍「惜座如金」。
黃成榮慨嘆,年輕人「衝入地鐵搶位坐係想搵位玩電話」,漠視其他人需要,政府及港鐵應加強宣傳,「如果多啲宣傳單張周圍貼,啲人都唔好意思同大肚婆爭位坐」。
區議員方國珊表示,港鐵應繼續加強宣傳讓座文化,例如可在鐵路沿線廣告燈箱上推廣。《蘋果日報》
當父母一時沒有更加有效的辦法去管教和約束孩子的時候,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大發脾氣。家長如何能讓自己在緊張的時刻也盡量保持平靜呢?
Read more...害羞在兒童行為中是極為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。後天的環境中,父母面對害羞的孩子,要正確的引導和細心的呵護。
Read more...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新書中說,你在職場中獲得成功還是失敗與你擁有一位什麼樣的父親有關。
Read more...抗衰老的功夫應該從25歲就開始做,尤其是已生完小孩的媽媽們更不能忽略,從細微的一些生活開始做,才能保持青春。
Read more...香港人蔬果攝取不足情況惡化。衞生署去年進行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發現,82%港人每日進食蔬果量未達標準,即進食量少於3份蔬菜及2份水果,較08年同類調查的78%直線上升,數字更逐年遞增。
Read more...「分手吧!」這句話背後理由有很多,你用過多少次?英國有調查統計奇怪的分手理由,發現原來除了生活習慣與朋輩影響,家人行為和個人癖好都隨時成為「擘面」導火線。
Read mor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