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羞在兒童行為中是極為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。後天的環境中,父母面對害羞的孩子,要正確的引導和細心的呵護。
否則,容易對他們幼小而敏感的心靈產生刺激,加劇他們對陌生的人和環境的恐懼。因此要幫孩子克服害羞心理,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三點。
家長要對孩子多鼓勵,少批評,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。例如: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;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,讓他為客人送茶水、糖果、搬椅子、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;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,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麼東西,並向營業員道謝,告別等;督促孩子參加班裡的一些討論或活動;向鄰居借東西時可跟在孩子後面讓孩子去說、去做;過生日或有事找親戚、朋友時可讓孩子傳話。
在給孩子提供交往機會的同時,爸媽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見,提高孩子的自信心。在日常生活中,善於並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,多表揚孩子的長處,也是很重要的,這樣孩子的害羞心理會有所改善。
幼兒期的孩子愛提問、愛模仿、愛做遊戲。在行為特點上,喜歡爭著做事,並按自己的想法去做,並常常表現出頑皮、不聽話等傾向,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。專家提醒:父母如果總是事事代勞,或有的指責孩子,有的心疼孩子小,生怕孩子做不好等,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,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,形成膽怯心理。
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做些簡單的事,如自己穿衣,自己洗手洗臉,整理玩具、圖書等。孩子做得對,要給予肯定表揚,做得不太好的地方,除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外,還應該鼓勵他們下次做好,增強幼兒發展自主性和積極性。
家長們在孩子做錯事時應辯證地分析原因,多注重動機,少強調結果,不能一味地指責。比如:有的孩子看見媽媽在擦桌子,想幫忙也去擦桌子,不小心把東西打壞了,如果家長任意指責,不首先肯定孩子積極性的一面,孩子會很容易因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害羞膽怯。同時,對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也不能只批評指責,更不能譏笑打罵,否則更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。
最近美國賓州大學護理學院及英國《BMC兒科》公布最新研究,發現孩子語言發展的兩大要點。
Read more...只有一孩政策的家庭有很多,獨生子女往往被全天候寵愛。但家長必須正確地愛,嚴格地教。愛子之心,人皆有之。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,更是「愛之深,而求之切」。
Read more...太多家長寵壞自己的小孩,對小孩成長後的人生有著無數的影響,例如不能自己解決問題、人生缺乏目標等。
Read more...蔬菜、果汁、甜點……面對種類繁多的食品,究竟給孩子吃哪種更有益健康呢?如何讓挑剔孩子喜歡上這些最有營養的食物呢?
Read more...2歲左右的孩子,正是似懂非懂的年紀,有些小孩老是喜歡和媽咪唱反調,怪不得有些家長大嘆:「應付terrible two的寶貝需要很多耐性!」
Read more...孩子經常把玩父母的智能手機,大多數潮爸潮媽亦愛買給孩子作為時尚禮物。普通玩具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對玩具的需求,究竟這些高科技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是否適合孩子?
Read more...